公司新闻Company news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体系“认证”变“认钱”,我们拿什么来守护“中国质量”

发布时间:2019/11/29 0:00:00  浏览次数:931

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量,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然。未来的中国将会以“中国质量”这张王牌而骄傲!相信这张名牌是千百万质量人的共同目标,同时也在不断的为这张王牌而奋斗!


今年7月以来,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对认证检测市场集中开展整治行动。这次整治行动覆盖多领域,采用行政监管、认可监督、行业管理等多种手段联合整治。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里“认证机构则责令罚改”、“认证机构资格吊销:该机构认证机构发布的认证吊销”、“某某审核员被撤销审核资质”等等消息不断传出。

目前,全国认证机构共计508家,有效认证证书231.5万张,涉及获证组织70.8万余家;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近4万家,年均出具检验检测报告4亿份左右。一些认证检测领域存在程序不规范、有效性不高、企业获得感不强、“认证检测乱象”等问题。

从一把蔬菜、一种方法,到一辆汽车、一家企业,“认证”二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。记者调查暗访发现,在企业质量管理认证、玩具业产品认证、农产品有机认证三大领域,认证变“认钱”的“潜规则”盛行,弄虚作假走过场司空见惯,一些认证已沦为部分企业自我美化的“假面具”。一旦认证变“认钱”,证书便是一张废纸,“承诺”便是一句空话。

从表面上看,认证变“认钱”的背后是企业和认证机构的利益交换。企业愿意花钱买认证装点门面,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;认证机构也希望顺手牵羊,利用认证的权力为自己谋些好处。但追根溯源,认证变“认钱”几近零风险,则是潜规则大行其道的症结所在。

认证市场并非无法可依,既有《认证认可条例》,也有《认证机构管理办法》,规定了认证机构出具虚假认证结论的法律责任,以及撤销文件、罚没收入、责令整改、追究刑责等等。认证市场出现问题,说到底还是一个相关法律有没有得到尊重、落实的问题。

事实上,认证变“认钱”不仅仅是诚信问题,而是触犯法律行为。一些认证机构、企业和中介组织为谋取非法经济利益,采取乱认证、假认证的方式欺骗、误导消费者,明显涉嫌商业欺诈,有必要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。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,要严惩只“认钱”的认证机构。对问题认证机构敢于撤销其认证资格、罚款、没收非法所得,直至赔偿、追究刑事责任。另一方面,要严惩那些花钱买认证的企业,花钱买证,事关企业诚信,一旦发现这种不道德企业,应该将其不良行为记录在案,进入社会信用体系中,让其为自己的失信行为埋单。

责任编辑:臧梦雅

市场咨询部

周经理

技术咨询部

徐老师

134-0712-2426